从1970年组队参加我国首批援南也门医疗队,到2012年牵头组建中国(安徽)首批援南苏丹医疗队,近些年来,澳门十大正规平台第一附属医院作为省内公立医院龙头,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,在安徽医疗援外工作中始终甘当急先锋,争做排头兵。一批批医疗队员们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,对祖国绝对忠诚、对人民无限热爱、对工作极端负责,圆满完成了援南也门、援南苏丹等多项医疗援外任务,为保障当地人民身心健康,增进国家间关系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,先后荣获全国、安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、“最美援外医生”等称号。
国家首批援外医疗队中的安医人身影
新中国对外医疗援助事业始于上世纪60年代,派遣医疗队是主要形式之一。位于亚洲西南部、阿拉伯半岛南端的南也门1967年建国,由于长期战乱不断,局势动荡不安,当地居民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。1969年8月,受到国家卫生部指派,安徽省开始着手组建中国第一批援南也门医疗队,安医大一附院马上响应,积极选派队员参加。
建国初期的南也门自然条件恶劣,基础设施落后,经常缺水断电,但医疗队员们克服困难,创造性地开展工作,实施了许多高难手术。“亚丁当地一名叫卡努的老太太,肚子里长了一颗30斤的瘤子,曾找过本国和别国医生就医,都因为她年龄太大不敢手术。后来,大家医疗队为她做了手术。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手术,瘤子终于取出来了。”手术医生之一、援外医疗队队员李同度回忆说。中国医疗队顺利取出卡努体内肿瘤的消息像海风一样,迅速吹遍了当地。卡努出院后,逢人便说:“随尼,太玛姆(中国医师好)!”
从口对口为急诊病人吸痰,到连续7个小时为因枪伤大出血的患者手术,从一次次在地雷边缘穿行出诊,到一次次在枪声中听诊……援外医疗队员们肩负起白衣天使的职责,妙手施仁术,与当地百姓的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。
从1970年第一批援南也门医疗队出征至2012年止,医院累计派出援外医疗队15批次,共计121人次,约占全省援外医疗任务的十分之一。医疗队员们不辱使命,出色地完成了援外医疗任务,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维护国家利益,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枪林弹雨中坚守救死扶伤初心
2011年7月,南苏丹共和国宣告独立。翌年,牵头组建中国(安徽)首批援南苏丹医疗队的重任落在了安医大一附院的肩上。作为牵头单位的职工,医院广大医务工编辑报名积极踊跃。经过精心遴选,医院选派了6名当地急需的相应科室医生,这在首批12名援南苏丹医疗队员中占到了一半。
2012年12月底,首批援南苏丹医疗队抵达南苏丹首都朱巴。初到南苏丹,队员们的第一印象都是:贫穷与落后。即便是像朱巴医院这样当地卫生部直属的、最大的教学医院,也是设备奇缺,没有血库,没有准时查房,甚至没有完整的病例记录。作为中国首批援助南苏丹医疗队,队员们一切都要从零开始。
一次,一名患者因上消化道大出血住院,情况危急。医疗队主动接下难题,实施脾脏切除术。没有消毒设备,队员们用高压锅为手术器械消毒;患者需要补充营养,队员们拿出自己的鸡蛋、水果给他。手术成功完成后,患者父亲连声感谢:“大家没有食物,也没有钱,但会日日夜夜为你们和家人祈祷!”
不仅是贫困落后的经济条件、高温酷暑的自然环境,队员们要面对的还有军事冲突中枪林弹雨的考验。2013年12月15日,距离医疗队回国只剩10天时,南苏丹突然爆发严重军事冲突,流血伤亡事件不断发生。最危险的时候,枪战就发生在医疗队的院子里,队员们只能躲在墙体单薄的房间里,用柜子抵着门窗。面临这样的危险,医疗队没有一个人申请撤离,仍坚持在炮火中成功救治了十余位当地居民和祖国同胞。“患难见真情,中国医疗队是南中友谊的白衣大使。”时任南苏丹卫生部长感动地说。
服从大局勇担当,安医人一直在路上
从1970年首批援南也门医疗队设立党支部以来,在鲜红的党旗见证下,医院一次次圆满完成组队及援外任务,又一批批持续派遣医疗队员。近五十载援外之行不断,友谊之花常开,“不畏艰苦、甘于奉献、救死扶伤、大爱无疆”的援外医疗队精神在队员们的援外路上熠熠生辉。
不仅是国际医疗援助,在对口援疆、援藏中,安医大一附院同样走在前,做在先。2013年8月,医院首批援疆医疗队启程,6名医师赴疆开展支援工作;2016年7月,医院3名医师加入安徽省“组团式”援藏医疗队,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人民医院,此后,援疆、援藏的接力棒从未中断过。队员们克服大漠风沙和高原缺氧等特殊地形、气候条件,在做好医疗技术“传、帮、带”的同时,深入戈壁牧区、边防基层开展义诊和医疗科普,送医送药下乡。近年来,受援医院的诊疗能力、科研水平等大幅提升,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。
时刻听党话,永远跟党走。安医大一附院接力出征的医疗援助队员们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,全力以赴推动我国医疗援助事业发展,凭借高超的医疗手段和救死扶伤的大爱精神,毕力躬行,讲好中国故事,赢得广泛赞誉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营造良好舆论环境,汇聚强大精神动力!(第一附属医院宣传部)